从未断代的陕西文学及研究的再出发
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阿探
所谓“断代论”只是一种老眼光,向上看和看历史的视野惯性及含混的表达,它远远无法概括陕西文学平静海面下暗流突进的状态。在我看来,陕西文学20多年前引领着中国文学的姿态,今天依然可以勾勒中国文学的面影——艺术表达的多元化和空前生命力。陕西落后的是文学体制,而不是作家或作品,需要再出发的是文学批评及研究而不是作家,作家一直在突进的路上。最大的瓶颈在于批评队伍的整合与发力不足,文学研究的传播平台的缺位。以前的作家多为与组织结合态的职业作家,现在作家基本上都是离于组织之外的非职业作家,他们大多数是在生活与工作挤压之下倾情创作,文学之专一专注与以前的作家不可同日而语。陕西文学从未断代,只是所谓现实主义创作接续不力而已,而现代主义创作突进迅猛,不容忽视。
我曾在2013年12月25日在省作协举行的“寇挥小说创作暨陕西文学新生代接力研讨会”上提出“文学陕军第四代作家群”概念。这样的表述更能凸显继续关系与变化突进:革命文学到了柳青这里第一次有了人性的转向;到路遥达到极致;文学于陈忠实、贾平凹成为文化的承载、反思与批判;到第四代作家成为对传统的颠覆与继承共有的多元化时代。
今年人民网发表习总自述《我的文学情缘》,传达着深切的文学情怀。文学永远是精神性事业,需要大情怀,在当下亟待需要回归初心本念,不能被完全市场经济功力法则取代,当然目前这仅仅是一种愿景。国内一线的年轻作家过于与时代契合,过于智慧,过于经营,甚至一些老作家也难耐寂寞,为大奖着魔。面对当下的陕西文学,一方面我们期待一种新的状态与姿态,同时更需要民族根性的重温与融合。中国小说要有民族元素,而不仅仅是外来的技法模仿与价值取向的贩卖。我们尤其是年轻作家、评论家的应该读一读《早晨从中午开始》,感知回归生命原点的精神神性的力量;应该读一读贾平凹重要的作品,去感知文化内核的构建;应该反复阅读《白鹿原》,去感知陈忠实先生超乎常人的艺术通感和对民族大一统思维的认知维度以及在创作的运用。当然我们也应该对贾平凹的经营智慧保持警惕,因为这种智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陕西文学的健康发展。
在多元化时代,所谓现代主义、先锋性创作与时代性的高度融合,拥有着不可抗拒的强大动量,是值得重视与重新认知的,但是失去民族根性便失去了持久的生命活力。先锋主义,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屈原,庄子,他们的文字就早就拥有这种基因,所以现代技法要与古典实现融,这与我们民族文化如何更好地进入现代社会是一致的。先锋主义风靡一时,曾经死去,现在又复燃,但是如果不能完成与民族古典的融合,它还会死去。即便是杨光祖对《平凡的世界》愤然批判,也一点也不影响它对国人社会心灵的温润和宽慰。尽管《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被定性为现实主义经典,我依旧以为不是准确的定性。无疑两部作品都是传统与现代手法技法的融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融合中提升了凸显了彼此,这符合我们老祖先对的宇宙的认知。所谓文学的主义只是时段性的认知,对于拥有无限表达空间的文学而言,只是程度的深浅与概念的表述而已。《白鹿原》无疑是值得研究的,它涵盖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文学及创作的几乎所有的命题。以前所有的研究尤其是南方大腕的研究,大都存在着义现代或西式思维、逻辑去肢解、否决、解构中国式宇宙观严重的粗暴与误读
中国文学需要批评,陕西文学更需要批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无论中国文学还是陕西文学,更需要一种回归文学本源意义的,回归民族美学意义的,回归文学史意义的审视,否则将无法赋予时代的鲜性。否则,在作家与评论家相互按摩与鼓吹中,“断代论”还会甚嚣尘上,这个时代宏阔性的经典之作还会依旧稀缺。新一代陕西批评家需要关注和批评全国一线作家新作,需要在时代的激荡中重新审视文学陕军第二代、第三代作家,力挺和批评第四代作家,形成从全国到陕西的整体性宽阔视野,形成高校与社会结合的富于活力、个性的文学批评新声。要像“日内瓦学派”一样形成一个松散而强力的团体,发出有质地的声音。同时要构建和占有自己的阵地,完成对文学陕军新版图的勾绘,尽快地再出发,在研究国内一线作家作品中发现的问题,并完成对文学陕军第四代作家群的促进与提速。
我们需要高度关注文学陕军第二代作家那些被严重忽视的作品,比如贾平凹的《浮躁》与《古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能为青年一代文学批评家获得充分话语权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同时需要以开阔的胸怀关注80后、90后作家的锐气与新姿,并在较长的时间维度上发现器质性的变化。所谓地域评论如何突围,我觉得首先我们自己要去掉“地域”这两个字,这也是一种气量与气度。
文学在借鉴与汲取中回归民族根性,是长远发展之必要。文学评论也应该突破“舶来”理论桎梏束缚,回归古典回归民国大师乃至民族文化认知结晶,要读国外作品,更要读中国的书,更要了解和深察我们自己的文化思想与艺术美学体系。国家提倡“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文学评论者,也应该以全球视野完成我们对本土文化和文学经典的再认知,完成对作品中文化意识全球意义的深掘。
不妥之处,请各位猛烈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