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青年作家已步入创作“丰产季”
——在“陕西文学高层论坛暨年度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刘 峰
鉴于对陕西青年作家及其创作的关注,我谈几点个人意见,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批评。
一、陕西青年作家已经从“断代期”步入“赶超期”
2004年9月,陕西青年评论家马平川在《文艺报》发表了《陕西文学寻找4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一文,引发了关于“陕西青年作家是否断代”的大讨论。不论是否认可“断代之说”,但这篇文章确实刺痛了当时陕西文坛的软肋,也自此惊醒了一批关心陕西文学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人们。一恍12年过去了,在社会各届的努力下,陕西青年作家的作品已陆续在全国重要文学期刊亮相,而且亮相的频次与力度也明显提升,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陕西青年作家已崭露头角,文学队伍也颇具规模。在陕西青年小说家中(笔者相对偏重于1965年以后出生的小说作家群体),目前成绩突出的有温亚军、丁小村、王妹英、贝西西、周瑄璞、高远、张瑜娟、王宏哲、宁可、李喜林、范怀智、唐云岗、徐伊丽、张炜炜、周炜、黄朴、周子湘、高涛等等。可以说,陕西青年作家已经“呈现枝叶婆娑、橙黄橘绿的喜人局面”,不但没了“断代”之忧,而且大有追赶超越和弯道超车之势,并在大踏步地向中国青年作家群第一梯队靠拢和迈进。
二、陕西青年作家创作已经从“收获季”步入“丰产季”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出版的拥有较高品质中短篇小说集的陕西青年作家多达二三十人,而且作品语言结构精到、风格异彩纷呈、特色明显多样。这些是陕西青年作家群成长期的阶段性重要收获。从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来看,作家出版首部中短篇小说集后的5—15年甚至20年内,往往是作家一生创作的“丰产季”和“巅峰季”。因而可以预测,从2020至2030年甚至至2035年,随着当下这批陕西青年作家逐渐步入中年,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澄澈、艺术的成熟,陕西作家群必将再创陕西文学事业新辉煌,必将刷新上世纪90年代“陕军东征”新高度。
三、陕西青年作家研究及推介已经从“单一型”步入“立体型”
2006年成立的陕西文学研究所,作为国内首家专门以“陕西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实体性学术机构,10年来致力于陕西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当前,陕西文学研究所通过聚焦和关注“创作、评论、译介”三种模式,摆脱了一般学术机构的单一研究方法,形成了以创作、研究及服务为一体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样态,不但有力助推了陕西文学事业发展,也在本领域前瞻性发展和探索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在陕西作家研究方面,要继续坚持“古今并重、重点突出”和“聚焦大家名家、关注实力作家、扶植青年作家”的研究思路,做到研究成果层次化、立体化和深度化;在陕西作家评论方面,要继续坚持“省内为主、开放视野”的原则,在依托陕西本土评论家的同时,不拘一格吸纳关注陕西文学的国内外学者参与;在译介方面,要继续坚持“先建桥、后行路”的原则,先着手组建国内翻译队伍的培养,再加强横向沟通,建立海外远程翻译基地,将陕西作家的优秀作品及时推介出去,为陕西文学事业鼓劲加油、添砖加瓦。
(作者系陕西交通作协副主席、陕西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注:此为2016-11-19会议即兴发言,11-21笔录整理。